海石鳖
药典名称 |
海石鳖 |
英文名称 |
无 |
拉丁名称 |
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Lischke);Ischnochiton hakodadensisPilsbry |
性味归经 |
味咸,性寒。 |
临床应用 |
化痰散结、治颈淋巴结结核、麻风病、慢性气管炎。 |
临床禁忌 |
《中国药用海洋生物》:“1.海石鳖治疗淋巴结结核对病变部位有明显的趋向性,有一定的局限反应,用量应由小到大。2.制作中应焙焦,焙得不熟,服后易发生腹泻。焙成炭则失去作用。3.凡食海产品过敏者忌服。” |
天然药物来源 |
1 栖息于潮间带岩石上,北方可生活于数米深的浅海。能缓慢匍匐爬行于海藻丛中,喜附着于岩石石缝或阴处。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2、函馆锉石鳖形似红条毛肤石鳖。唯中间壳片中央部有显著的网状纹理,翼部有5-7条放射肋纹。其体卵圆形,长22-35mm,宽12-19mm,背腹扁平,外表土黄色或暗绿色,并杂有深色斑点。头壳片放射肋细密,甚多,嵌入片具15-19个齿裂。中间壳片中央部有显著的网状刻纹。翼部有5-7条放射肋。嵌入片每侧具2-7个齿裂。尾壳片中央区的刻纹与中间壳片的网状相同,后区具细密的放射肋及环状纹,嵌入片具12-20个齿裂。周围环带窄,表面布满大小不等的鳞片。鳃35对,鳃列与足等长。 栖息于潮间带岩礁石上或石缝间,以中、下区为多。分布于渤海、黄海沿岸。生活于潮间带,为我国海滨习见种。 |
化学及生物研究进展 |
化合物成分:牛磺酸(taurine),氨基酸(amino acid),脂肪(fat),蛋白质(protein)等。还含两种新类胡萝卜素;(3S,4R,3’R,6’R)-β,ε-胡萝卜素-3,4,3’-三醇[(3S,4R,3’R,6’R)-β,ε-carotene-3,4,3’-triol]和(3R,4R,3’R)-β,β-胡萝卜素-3,4,3’-三醇[(3R,4R,3’R)-β,β-carotene-3,4,3’-triol]。 药理作用: ★抗菌(多种葡萄球菌)、抗炎、退热、抗溃疡 ★抗心律失常、强心 ★利胆、抗肝毒、保肝 ★降血糖、抗高血压
|
参考文献 |
①中华本草 ②中药数据库(中药创新中心、TCMCD-2009) ③MDL数据库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