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有机化学家。196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师从周维善教授。同年留所工作至今。1981-1982年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1986-1987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和美国史克药业研究发展部作访问科学家。1990-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2019年任国际学术刊物Tetrahedron / Tetrahedron Letters出版物理事及执行编辑;2008-2017年任《中国科学:化学》副主编。2006-2014年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2018年起兼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
研究领域为具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结构与合成,不对称合成反应、生物催化反应和手性药物小分子的合成等。
围绕手性基础与有关科学问题,在昆虫信息素的鉴定与合成、生物催化、天然产物合成及不对称反应等领域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取得了有特色、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学术文章发表后,从他引到他用,在国内外获得高度好评。目前主要从事手性高烯丙基胺和手性双烯配体的反应研究,在不对称反应中表现出优秀的反应活性和对映选择性。新手性双烯配体被Sigma-Aldrich公司商品化,收录在有机合成试剂大全Wiley(Artice-RN01498)。
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2013年二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
200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
2012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3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2014年度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2014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成就奖;
2010-2014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复评通过);
2017年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2018年获上海市十佳劳模年度人物;
2020年获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2023年获第八届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
发表学术论文逾245篇,授权中国专利40项,美国专利1项,PCT 3项,实施转让10项,其中2项获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三等奖和第十六届中国专利金奖。撰写国内外学术著作4部:《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Asymmetric Synthesis》(Wiley, 2001年)、《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第一版荣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第二版“列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2007年第三版、2010年第四版、2013年第五版)、《手性药物——研究与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出版物图书奖一等奖) 和《Chiral Drugs: 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Action》(John Wiley,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