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9-29 17:20 来源:环球科学(huanqiukexue.com)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破解了H7N9感染人类的秘密。
始于2013年2月的禽流感疫情在中国内地一共发现了134例确诊病例,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2个省份,其中死亡45例。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甲型流感依据病毒特征又可按HxNx分为135种亚型,其中H1、H2、H3亚型和乙型禽流感病毒可以在人类中造成季节性流行,但其致病性和死亡率很低。不过自1997年东南亚暴发H5N1型禽流感疫情以来,原本只感染禽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也开始感染人类。
与这些禽流感病毒相比,H7N9型禽流感病毒很怪异:它对禽类并不致病,但感染人类后,却会使人染上严重的呼吸道疾病,这种跨宿主传播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
为此,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科技攻关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团队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研究员领导,团队成员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及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他们将重点放在了最早被报道的两个毒株:“安徽株”和“上海株”。
项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施一介绍说,之所以着重研究上述两种毒株,是因为“安徽株”是此次流感暴发事件中的流行毒株,而“上海株”只在一个病例中分离得到,两种毒株显示出了不同的特性。研究人员从病毒水平和蛋白水平,分别研究了两种毒株的受体结合特性(流感病毒要感染宿主细胞,首先得和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结果发现,“安徽株”既能结合禽源受体,又能结合人源受体;而“上海株”通常只与禽源受体结合。这说明“安徽株”之所以有可能在人群中传播,是由于获得了与人源受体结合的能力。
但另一个问题是,此次暴发的H7N9禽流感病毒为何只具备有限的人际传播能力。研究人员推测,这是由于H7N9病毒仍然具备较强的与禽源受体结合的能力,而人呼吸道上有很多携带禽源受体的黏液素(Mucin,一类具有复杂糖基结构的大分子糖蛋白,会在上皮细胞表面形成一层选择性分子屏障)束缚了病毒的扩散,从而使得H7N9病毒无法在人际间有效传播。不过,施一表示,接下来必须密切关注H7N9病毒的变异,做好病毒的监管工作。
(本刊记者?刘洋)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2013年第10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