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弘扬科学家精神——上海有机所举办纪念周维善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3-11-01党政办公室

  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上海有机所持续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项活动”,始终将“弘扬老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作风,营造创新氛围”作为当前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精神源泉,将传承和弘扬有机所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作为重要任务。
  7月13日,上海有机所举办纪念周维善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海有机所院士、老领导,周维善先生的老同事、母校代表、学生代表、家属代表,所领导班子以及课题组长、各党支部书记、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职工学生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由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所长游书力主持。
游书力书记主持
  上海有机所所长唐勇致辞。他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周维善先生的家国情怀、学术精神、高尚人格和为师风范,淋漓尽致地阐述了周先生“痴、钻、迷”、“敢啃硬骨头”的科研精神,淡泊名利、躬行求真的学术品格和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之道,激励科技工作者秉承先生的志向,以先生的卓越品格和科学精神充实自我,在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赓续前行。
唐勇所长致辞
  会上,大家观看了纪念周维善先生诞辰100周年专题片《初心不泯 闪耀科学之光》及其纪念册,在共同领略先生不凡的科研人生时,感悟他“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使命;在“一株救命草,一颗报国心”的故事中,深感他“千万人吾往矣”的磐石信念;在师道传承的故事里,了解他代代相传的“偏毫厘不敢安”的严谨态度。
周维善先生诞辰100周年专题片
周维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册
  在座谈交流环节,在场的嘉宾纷纷动情讲述了自己与周先生的故事: 
  林国强院士补充了青蒿素结构和全合成研究时的细节,讲述了在当时艰苦的科研实验环境下,周先生如何带领团队“有困难也要克服困难做下去”,通过向上级单位求助设备、借助有机所能工巧匠们的力量、与兄弟单位交流中相互启发,最终一步步解决青蒿素“过氧”和“七个手性”结构等难题。
林国强院士发言
  麻生明院士从周先生改良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的成就和影响力说起,深感周先生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令人惊叹学术成就,指出所有科技工作者应将周先生作为学习的榜样。
麻生明院士发言
  周维善先生母校代表分别分享了周先生与母校之间的故事,他们在前期积极组织座谈会,查阅学校档案馆,走访曾与周先生往来过的学者和老师,深感周先生心系母校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在学术交流上毫无保留,是一位有着无私宽广的胸怀,深受他人爱戴的科学家。
周维善先生母校代表发言
  周维善先生的老同事代表则回忆起实验室里周先生的身影,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他们无不在实验中受到过周先生的指导与关怀,他们在一言一语中将周先生敢于迎难而上、恪守科研诚信、工作废寝忘食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
周维善先生的老同事发言
  周维善先生的学生代表也纷纷分享起自己记忆中的周先生:他们回忆周先生严谨的学术素养和他教导弟子们低调做人的优良传统;提起周先生朴素的居所和他除了科研别无其他兴趣爱好的纯粹人生;讨论起周先生的几大科研成果以及如今自己对周先生事业的传承;讲述周先生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却在自己实验受伤后亲自来到研究生公寓探望他时的感动;展示周先生曾经赠与,如今仍精心珍藏的一副放大镜……各种有趣、励志、动人的小故事,不仅在众人眼前描绘出周先生有血有肉的一生,更深深激励着有机所年轻一代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接好老一辈科学家留下的精神火炬。
周维善先生学生代表及与会人员发言
  会上,邀请周维善先生的大女儿周敏华女士作为家属代表发言,她忆起父亲的点滴,情至深处不免落泪,感情真挚,在座听众无不动容。
周维善先生家属代表发言
  游书力总结发言。上海有机所的创立和发展,离不开很多像周维善先生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接续奋斗。他们怀揣赤诚之心,无私奉献、无畏艰辛,他们是有机所的一面面旗帜,他们的精神更是有机所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在后续的科研和学习中,有机所人应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带着“老科学家精神”血脉,厚植“三敢三严”学风,围绕“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全力推进研究所“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为实现国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目标做出有机所人新的更大贡献。
游书力书记作总结发言
  周维善(1923-2012),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有机化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49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药学系。他长期从事甾体化学、萜类化学和不对称合成研究,为中国甾体激素工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主持和参与光学活性高效口服避孕药D-18-甲基炔诺酮(炔诺孕酮)的研制,已投入工业生产并出口;发展了植物生长调节剂油菜甾醇内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主持测定了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结构并完成其全合成。中国最早从事昆虫性信息素化学的研究者,测定了多种昆虫性信息素结构并进行了不对称合成;改良了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试剂并成功地将其扩展到烯丙胺-α-糠胺的动力学拆分,为合成含氮的天然产物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科研成果获得二十多项奖励,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科学大会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