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子
牵牛子 |
药典名称 |
牵牛子 |
英文名称 |
Pharbitis Seed |
拉丁名称 |
Pharbitis nil(L.) Choisy.;Pharbitis purpurea(L.) Voigt |
性味归经 |
味苦、辛,性寒。归肺、肾、大肠经。有毒。 |
临床应用 |
主治水肿,腹水,脚气,痰壅喘咳,大便秘结,食滞虫积,腰痛,阴囊肿胀,痈疽肿毒,痔漏便毒等。治水肿;治停饮肿满;治腰脚湿气疼痛;治伤寒瘀热在内,湿气郁而不散,熏发肌肉,小便不利,身体发黄;治气筑奔冲不可忍;治惊疳,啼哭烦躁,面赤痰喘;治大肠风秘,壅热结涩;治新久积聚,胸胁胀满等症;治一切所伤,心腹痞满刺痛,积滞不消;治小儿心腹气胀,喘粗,不下食;治小儿疳证;治冷气流注,腰疼不能俯仰;治肾气作痛;治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肿胀,大小便不利;治一切痈疽发背,无名肿毒;治咽喉诸疾肿痛生疮;治风热赤眼。利水通便,祛痰逐饮,消积杀虫。 |
临床禁忌 |
孕妇禁服,体质虚弱者慎服。不宜多服、久服,以免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剧烈腹痛腹泻,心率加快,心音低钝,语言障碍,突然发热,血尿,腰部不适,甚至高热昏迷,四肢冰冷,口唇发绀,全身皮肤青紫,呼吸急促短浅等中毒反应。 |
天然药物来源 |
牵牛子为旋毛科植物牵牛、圆叶牵牛的种子。种子似桔瓣状,略具3棱,长5-7mm,宽3-5mm。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黄白色(白丑),背面弓状隆起,两侧面稍平坦,略具皱纹,背面正中有一条浅纵沟,腹面棱线下端为类圆形浅色种脐。质坚硬,横切面可见淡黄色或黄绿色皱缩折叠的子叶2片。水浸后种皮呈龟裂状,有明显粘液。气微,味辛、苦,有麻舌感。 1.牵牛 一年生缠绕性草本。茎左旋,长2m以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叶互生;叶柄长2-15cm;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深或浅3裂,偶有5裂,长4-15cm,宽4.5-14cm,基部心形,中裂片长圆形或卵圆形,渐尖或骤尖,侧裂片较短,三角形,裂口锐或圆,叶面被微硬的柔毛。花腋生,单一或2-3朵着生于花序梗顶端,花序梗长短不一,被毛;苞片2,线形或叶状;萼片5,近等长,狭披针形,外面有毛;花冠漏斗状,长5-10cm,蓝紫色或紫红色,花冠管色淡;雄蕊5,不伸出花冠外,花丝不等长,基部稍阔,有毛;雌蕊1,子房无毛,3室,柱头头状。蒴果近球形,直径0.8-1.3cm,3瓣裂。种子5-6颗,卵状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黄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圆叶牵牛 形态与牵牛相似,主要区别点是:叶片圆心形或宽卵状心形,长4-18cm,宽3.5cm,通常全缘。花腋生,单一或2-5朵成伞形聚伞花序,萼片卵状披针形。 |
化学及生物研究进展 |
化合物成分:牵牛子甙(pharbitin),赤霉素(gibberellin) A3、A5、A8、A17、A19、A20、A26、A27、A29、A33、A44、A55;赤霉素葡萄糖甙(gibberellin glucoside)、、、、、、、F-,圣苯素-7-O- -D-吡喃木糖基-O- -D-吡喃阿拉伯糖甙(eriodictyol-7-O- -D-xylopyanosyl-O- -D-arabinopyranoside),2-羟基-1-苯基-1,4-戊二酮(2-hydroxy-1-phenyl-1,4-pentadione),2,3,22,23-四羟基胆甾-6-酮(brassinone),栗木甾酮(castasterone)和麦角类生物碱(ergot alkaloid)等。 药理作用: 泻下及利尿。 对人有毒性,但不大。大剂量除对胃肠的直接刺激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与粘液血便外,还可能刺激肾脏,引起血尿,重者尚可损及神经系统,发生语言障碍,昏迷等。 |
参考文献 |
①中华本草 ②中药数据库(中药创新中心、TCMCD-2009) ③MDL数据库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