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马豆
苦马豆 |
药典名称 |
苦马豆 |
英文名称 |
无 |
拉丁名称 |
Swainsonia salsulaTaub. |
性味归经 |
味微苦,性平。小毒。 |
临床应用 |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臌胀。治心性、肾性水肿;治肾炎;治肝硬化腹水,慢性肝炎浮肿。利尿,消肿。 |
临床禁忌 |
尚未见报道。 |
天然药物来源 |
苦马豆为豆科植物苦马豆的果实或枝叶。果实呈卵球形或长圆球形,长1.5-3cm,直径1.5-2cm,果柄较长。表面黄白色,较光滑。果皮膜质而脆,内有多数种子。种子肾状圆形,表面棕褐色,长约1.5mm。小枝圆柱形,羽状复叶,小叶多脱落,小叶片长椭圆形,先端钝或微凹,全缘。气微,味苦。 苦马豆属矮小灌木,高20-100cm。全株疏生短伏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3-21,小叶片倒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15mm,宽3-6mm,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宽楔形,上面无毛,背面有白色伏毛;小叶柄极短;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4-9,疏生,淡红色,长约12mm;萼杯状,5齿,被白毛;旗瓣圆形,先端凹,基部有爪,两侧外卷,翼瓣顶尖,具耳,龙骨瓣长于翼瓣;雄蕊10,二体;子房具柄,有柔毛。荚果膜质,黄白色,长圆形,有长柄,表面光滑。种子肾状圆形,褐色。花期4-5月,果期7-8月。 |
化学及生物研究进展 |
化合物成分:异鼠李素-3-芸香糖甙(isorhamnetin-3-rutinoside),苦马豆素(spheros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6-甲氧基-7-羟基香豆精(6-methoxy-7-hydroxycoumarin),总黄酮甙(total flavonoidal glycosides),苦马豆碱(sphaerophysine),麦角碱(ergotine)。。 药理作用: ★降压,抗动脉粥样硬化,扩张外周血管。 ★抗菌,抗真菌,抗炎。 ★解痉,镇咳。 ★抗肿瘤。
|
参考文献 |
①中华本草 ②中药数据库(中药创新中心、TCMCD-2009) ③MDL数据库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