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
药典名称 |
鲟鱼 |
英文名称 |
无 |
拉丁名称 |
Psephurus gladius(Martens);Acipenser sinensisGray |
性味归经 |
味甘,性平。归肺、肝经。无毒。 |
临床应用 |
治久病体虚,贫血,血淋,前列腺炎。治血尿,淋巴结肿大。益气补虚、活血通淋。 |
临床禁忌 |
不宜久服。《食疗本草》:“发一切疮疥,动风气。不与干笋同食。” |
天然药物来源 |
鲟鱼为白鲟科动物白鲟和鲟科动物中华鲟的肉。 1、白鲟的体长梭形,一般体长2米余,大者可达3m,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吻突出如长匙形,特别延长,前端狭而平扁,基部阔且肥厚,两侧具柔软的皮膜。口大,弧形,下位,能伸缩,上下颌均具细尖齿,口前具短须1对。眼小,鳃孔大。体裸露光滑,或仅有已退化的小鳞状痕迹,在尾鳍上叶具8个棱形鳞板。侧线后延至尾鳍上叶。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鳍条46-61。臀鳍50-55。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体背灰绿色,头部和尾鳍均为暗灰色,腹部白色。 2.中华鲟的体延长,可达2m以上,背部略弯而腹面平直。吻近犁形,基部宽厚,顶端尖,略向上翘。头部被有光滑骨板。口下位,成一横裂,上下唇不发达,有细小乳突,吻部腹面中央有吻须2对,等长,平行排列。眼小,鳃孔大,鳃耙薄而尖,约22枚。两侧颌部各有1块骨板。体被骨板5行,纵列,背部正中一行较大,在背鳍前有8-14块;后有1-2块,体、腹侧面各2行,体侧骨板24-37块;腹侧骨板8-15块。另在臀鳍前后各有1-2块,尾鳍上叶有棘状骨板1行。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54-66,位于臀鳍上方。胸鳍发达,着生于腹面,臀鳍32-41。尾鳍歪形,上叶发达。体背、头部、鳍均为青灰色,腹面白色。 |
化学及生物研究进展 |
化合物成分: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二十五碳烯酸(pentacosenoic acid),二十六碳烯酸(hexacosenoic acid),铁、铜、锰、锌、钴、镍、镁、铝、钒等。 药理作用: ★抗高血脂、抗过敏、益智。 |
参考文献 |
①中华本草 ②中药数据库(中药创新中心、TCMCD-2009) ③MDL数据库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