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
药典名称 |
白芥子 |
英文名称 |
无 |
拉丁名称 |
Sinapis albaL. |
性味归经 |
味辛,性温。归肺、胃经。 |
临床应用 |
治老人痰气喘咳,胸满懒食;治痰涎伏在心鬲上下,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或令人头痛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睡涎,手脚重,腿冷痹,气脉不通等;治胸胁痰饮;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治淋巴结核;治脚气肿痛;治疟疾;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治痘疹入目,风眼疫眼,及蔲热之眼目;治肿毒初起、小儿乳癖;治牙痛、肉刺。 |
临床禁忌 |
肺虚久咳,阴虚火旺者禁服。白芥子油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充血、灼痛,甚至发泡,皮肤过敏或溃破者忌外用。内服过量可催吐,引起胃肠炎。 1.《本草经疏》:“肺经有热,与夫阴虚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 2.《分部本草妙用》:“多食昏目,动火,泄气,伤精。”“老人、虚人量用之。” 3.《得配本草》:“肺气虚、胃中热者禁用。” 4.《本草求真》:“久服耗损真气,令人眩晕损目。” 5.《萃金裘本草述录》:“痔疮便血亦忌。” |
天然药物来源 |
|
化学及生物研究进展 |
化合物成分: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白芥子甙(sinalbin),芥子碱(sinapine),赖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组氨酸(histidine),4-羟基苯甲酰胆碱(4-hydroxy benzoylcholine),4-羟基苯甲胺(4-hydroxy benzylamine)。 药理作用: ★抗真菌(发癣菌属,黄癣菌)。 ★降低血液中的氨,兴奋脑垂体。
|
参考文献 |
①中华本草 ②中药数据库(中药创新中心、TCMCD-2009) ③MDL数据库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