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有机化学”科普课程 - 抗生素与我们的生活
“魅力有机化学”科普拓展课程到现在已是第12讲了。在过去的几次课程中,我们与南洋中学的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计算机、食品安全、大气污染等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原理。3月14日,我们再一次走进南洋中学,与同学们一起看看抗生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同学们一起开始这场“走近科学”征程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曹春阳老师课题组的王飞与陈雪姣两位同学。
17世纪,科学家从一位从没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上第一次发现了细菌。“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在人类还没有发明抗生素时,因细菌感染造成的死亡人数高居不下。古代很多战士并不是直接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受伤后得细菌感染。中世纪肆虐欧洲的黑死病的幕后黑手就是“鼠疫细菌”。1928年弗莱明在一次偶然实验中发现有一只培养皿中的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但远处的细菌却正常生长,由此发现了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青霉素一经发现,便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二战期间,青霉素甚至一度成为 “救命药”。也正是因为其立竿见影的显著疗效,抗生素的滥用如今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催生了很多超级细菌。我们如今唯有正确认识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才能真正的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当天,王飞和陈雪姣同学就抗生素的发现、红霉素的生物合成、抗生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于南洋中学的同学们进行了科普性的知识交流。并进行了荧光蛋白基因(质粒)的提取实验。此次实验主要介绍了何为质粒、它的作用以及如何提取三个问题。其中质粒广泛存在于细菌和真菌等生物中,是除染色体DNA外能自主复制的环状DNA,他们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首先对PGEX-6P-1载体进行修饰插入GFP基因片段,然后将其导入受体菌进行蛋白表达。此次实验中,他们运用了碱裂解法得到所需质粒。首先同学们将陈雪姣同学事先准备好的菌液进行离心,倒掉上层清后便可以观察到离心管底部的淡黄色菌块,依次加入三种溶液后体系成混浊溶液、蛋清状溶液、乳白溶液,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与白色沉淀,最后将上清液装入粒子柱中进行漂洗、洗脱,最终得到质粒溶液。在本次试验中,同学们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与探究欲望,尤其是对于离子柱(它是一种硅胶膜,膜上有特定的活性基因,能与DNA特异性结合)。
本次拓展课程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了抗生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近距离观察了质粒的 “出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感受到了生命化学世界的丰富多彩。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