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孩子乐玩“烧杯里的小魔术”
晨报记者:常煜华;来源:2015年10月23日 A25 :晨报探究
一只只烧杯,一根根搅拌棒,简单的化学实验器材却“勾”住了孩子们的目光:透明的胶水“变”成可以蹦起老高的弹力小球,古朴的生肖剪纸可以装饰肥皂……
在日前举行的徐汇区第十届学习节开幕式上,枫林街道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有机所”)设置的展台前,两个充满趣味的小实验吸引着小朋友领略化学的奇妙。
制作弹力球认识“变态的胶水”
来自上海有机所的研究生肖洁和王丽君是这次活动的科普志愿者,在现场,她们手把手地教一个小男孩做弹力球:先将一小瓶无色的胶水倒进一个干净的烧杯里,询问了小男孩喜欢什么颜色后,肖洁给烧杯里的胶水添上了蓝色食用色素,然后加入同样无色的硼砂溶液,让小男孩用玻璃棒顺着一个方向搅拌……
咦,才一两分钟时间,搅拌变得越来越吃力了,原来比较稀的混合物越变越稠,最后都搅不动了!这时,肖洁戴着防护手套将烧杯里的东西倒在手心里,双手一搓,一个蓝色小圆球就成形了。“捏捏看。”男孩用手一捏,圆球颇有弹性;“摔摔看。”男孩将圆球往台面上一摔,它像个皮球一样弹了起来。小男孩看着这个亲手做出来的小玩具,开心得咧开了嘴。
肖洁解释说,这个名为“变态的胶水”的制作可以让人直观地认识聚乙烯醇(PVA)与硼砂(硼酸钠)的交联作用,透明胶水(含PVA)加入饱和硼砂水溶液后,就发生了变态,由黏稠的液态变为黏土状的固态。“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看胶水的成分,因为不是所有透明胶水都含有PVA”。
肖洁还讲了一则关于硼砂的冷知识:“知道吗?硼砂因为可以增加一些食物的粘性或弹性,早年曾被用来做食品添加剂,例如加在碱粽或鱼丸里。但后来发现,硼砂进入人体后,会由胃酸作用转变为硼酸,连续摄取硼砂后,硼酸会在人体内累积,使人中毒,进而妨碍消化酵素作用,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抑制营养素吸收等。所以,现在已经禁止用硼砂做食品添加剂了。”
传统剪纸增添制皂乐趣
展台上的另一个动手项目也聚拢了许多孩子,那就是制作一块“剪纸肥皂”。
“做肥皂,孩子们可喜欢了!”肖洁笑着表示,这是她所上过的科普课程里非常受欢迎的一门。制作肥皂常常会让孩子们对有关的课本知识印象深刻。肖洁指点大家看展板上的化学原理讲解:“制皂的基本化学反应是皂化反应,即油脂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钠(肥皂)和甘油。”现场,她们演示了冷制手工皂的步骤,包括配制氢氧化钠水溶液、量取橄榄油,将两者的温度都控制在40℃时混合在一起,搅拌40分钟,“搅拌中会发现颜色变浅,溶液会越来越稠”,随后倒入模具静置。冷制手工皂可最大限度保持植物油的营养,反应产生的甘油被完整地保留在肥皂中,所以冷制手工皂使用起来比一般的市售香皂更滋润。“但缺点是皂化时间长,皂体硬化以后还要在避光通风处再放置3到8周时间,不要提前用,没有皂化反应完成的皂用起来会烧皮肤的。”
出于时间的考虑,志愿者采用热制皂的方法教孩子们制作剪纸肥皂,即将准备好的成品皂基加热熔化、倒入模具、冷却凝固、脱模成形,在这个过程中将一小片剪纸作品“浇筑”进肥皂中。整个过程操作简单,加入了生肖、花鸟、蝴蝶等剪纸图案的肥皂显得精致又有个性,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现场,还有枫林街道社区学校剪纸班的张老师指导大家剪纸。提出剪纸肥皂创意的该社区学校校长任建农说,以林曦明为代表人之一的“上海剪纸”早在2008年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大家也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剪纸之美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肥皂大多有颜色、有造型,在体现实用功能的同时,其实也承载了一定的审美精神。把我们传统的剪纸艺术融合其中,颇有默契度。通过制皂这种孩子们喜欢的科普形式,也能让传统艺术潜移默化地走进人们心里。”
徐汇学习节
体验科技熏陶人文
“快乐学习,精彩人生”,10月17日下午,以此为主题的徐汇区第十届学习节开幕式在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共有19项社区教育特色精品项目亮相,近1200人参加活动。
当天现场人流如织,8个室外展棚、11个室内展厅及剧场教室里,市民们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展示、体验活动来参加。
漕河泾街道的3D打印展示中,人们见识了3D打印机和打印笔,现场就制作出小作品来; 天平街道将名人家风历史与园艺展示相结合,人文艺术气息浓郁; 华泾镇是黄道婆的故乡,展区内的创意布艺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坐下学手工……多场知识讲座也人头济济:犹太人后裔妈妈沙拉·伊万斯讲跨国教育心得,年轻的父母听得全神贯注; 针灸经络研究专家葛林宝教授的健康讲堂,吸引了不少中老年人;徐汇职教集团的旗袍沙龙则成为一场关于“美”的互动……
参与的市民们还都得到一份“点赞”贴纸,为所参与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点赞。主办方表示,有了这样的反馈信息,将有利于主办方更好地了解市民朋友的学习热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