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科普十日谈】快乐的责任

发布时间:2014-11-12

  作者:吕龙,来源:新民晚报2014年10月2日星期四 A13版,整理:耿挺

   当知道自己成为第十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获得者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上海有那么多的科普工作者,与他们相比,我没有做出太耀眼的科普成绩,获得这样的荣誉实在是出乎意料。我只不过是在每年多场的科普讲座中,精心准备好每一个知识点,用听众听得懂的语言讲出来。因为对我来说,科普与科研一样,既能让我从中获得快乐,也是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当承担的公众责任。而能领悟到这一点,还要从我第一次做科普说起。

  1996年,我回国不久就担任了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副所长一职,附近的小学邀请我为学校老师做一次科普讲座。这时,我有新的科研任务需要展开,有新的科研团队需要搭建,自己的时间都不够用,为何要给一些不相识的小学老师们上课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吗?但当时,作为所领导,又责无旁贷地需要为所里的海外归国科研人员考虑,解决好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么着,我才答应去上一堂科普课。

  尽管勉强,我还是仔细准备了有关化学的讲课内容,把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中学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结果,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次上课效果非常好。

  在课上,老师们很认真地听我讲解化学知识,认真地做着笔记;下课后,老师们把我团团围住,问了不少问题,我也一一进行了解答。老师们对我说,希望这样深入浅出的科普能多一些,让他们了解科技前沿的进展,进而让更多的学生知道。这一刻,我深受感动,也让我重新审视科普的重要性。

  从那以后,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类科普活动中。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从上海到中国,再到国际,我不仅将科普讲座办到各地,还担任了从地方到国际的各类科普活动评审。

  通过这些科普活动,我仿佛在科研之外,又打开了另一扇令我快乐的窗。如果说,探究自然科学奥秘是我的兴趣所在,那么将这些奥秘告诉别人则是另一件让我满足的事。

  随着参与科普活动的深入,我强烈地感受到要剔除科普活动的功利性。在我看来,如果学生参加科普活动,仅仅是为了拿到保送大学的名额或是为了高考加分;如果专家学者参与科普活动,仅仅是为了完成某个指标或任务;如果科技单位开展科普活动,仅仅是为了评个“文明单位”,或是拿其他什么奖,那么科普的意义就被抹杀了。

  作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全国和上海地区评委,我在上海各高校与参赛大学生交流时,都会明确无误地告诉他们:不能为了拿奖而参加比赛,而是要出于自己的兴趣所在,否则会很痛苦,因为仅上海就有200多个参赛项目,最终能去全国比赛的不过几十个。我想,这是我在科普活动中对将来想要从事科研的孩子们的一份忠告。

  对我来说,科普还有另一个责任,同时也算是一份私心。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将来能从事化学这门中心学科的研究。我要告诉孩子们,为了兴趣去做科研,而不是为了功利,首先要喜欢什么,然后尽力去做,这辈子就不后悔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