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上海有机所喜获上海分院多项表彰

发布时间:2024-03-04党政办公室

2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召开了2024年度系统研究所工作推进会暨抢占科技制高点重点任务动员会。会上,对上海分院2023年度科技创新“十大进展”、上海分院第三届“身边优秀榜样”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等进行了表彰。上海有机所“耐低温氟醚橡胶创制及应用” 荣获上海分院“技术攻关类”年度“十大进展”、“去消旋化新策略在手性醇合成中的应用” 荣获上海分院“基础研究类”年度“十大进展”、卿凤翎课题组荣获“身边优秀榜样”先进集体称号、左智伟研究员荣获“身边优秀榜样”先进工作者称号。

耐低温氟醚橡胶创制及应用

上海分院“技术攻关类”年度“十大进展”

氟橡胶是分子主链或侧链碳原子上含有氟原子的一类高分子弹性材料,具有耐高温、耐油(化学品)和低渗透等特性,作为密封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半导体、汽车和石油化工等领域。上海有机所卿凤翎团队应用氟化学基础研究成果,先后攻克全氟烯醚单体、含氟硫化点单体、专用配合剂分子设计与合成等难题,实现了含氟单体可控聚合和工程化,成功研制出几种耐低温氟醚橡胶。这些耐低温氟醚橡胶满足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装备的苛刻密封要求,成功应用于相应型号,打破了氟醚橡胶被卡脖子的局面。

去消旋化新策略在手性醇合成中的应用

上海分院“基础研究类”年度“十大进展”

手性醇广泛存在于药物分子中,利用简单易得的消旋原料,发展去消旋化新策略是合成手性醇的理想途径,亦是化学合成领域的一大挑战,存在缺少消旋化策略、立体选择性控制难、手性识别和速率匹配等诸多难点。上海有机所左智伟、施世良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手性卡宾-镍催化剂,实现了中性条件消旋化新过程和手性羰基加成新模式;又利用前期发展的配体金属电荷转移催化策略,首次实现了非张力碳碳键断裂-立体重组的去消旋化新过程;并基于机理研究,建立了催化剂手性放大的倍增效应和立体选择性乘积公式,为惰性键活化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上述发展方法,有望用于发展醇类药物分子合成,提供骨架修饰和编辑等创新性方法。

卿凤翎课题组

身边优秀榜样”先进集体称号

卿凤翎课题组合照

卿凤翎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有机氟化学基础研究及高性能有机氟材料研制。开拓了系列有机氟化学新反应,首次提出和实现“氧化三氟甲基化反应和三氟甲硫基化反应”,这些新反应引领了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被称为“卿氟化反应”;将氟化学基础研究与有机氟材料研制紧密结合,攻克了一系列氟醚橡胶制备的关键技术,研制出多种耐低温氟醚橡胶;创制出全新分子结构的“氟溴醚油”,有效满足了惯性导航陀螺仪用悬浮液的需求;研发了系列耐空间环境有机热控材料,上述特种材料有力支持了我国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需求。团队自1995年4月成立以来,发表论文30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7件,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已培养博士40余名,硕士10余名,其中多人担任高校、科研院所课题组组长,为我国氟化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左智伟研究员

身边优秀榜样”先进工作者称号

左智伟研究员,主要从事光催化、金属有机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瞄准“资源永续利用”这一国家战略需求,发展了基于配体金属电荷转移的独特光促催化模式,实现了合成化学中极具挑战性的碳氢转化反应,有效解决现有资源小分子活化研究中的高能耗和低选择性问题;发展了非张力碳碳键断裂转化新体系,首次实现了基于碳碳键断裂的立体化学重组新过程,揭示了催化剂手性放大的倍增效应。在Science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2021年获国家杰青项目支持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