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机所2位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研究员当选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关于公布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卿凤翎研究员、游书力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
11月23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关于公布2023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举当选名单的公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袁钧瑛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卿凤翎研究员简介
卿凤翎,1964年3月生。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卿凤翎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有机氟化学基础研究及高性能有机氟材料研制。开拓了系列有机氟化学新反应,首次提出和实现“氧化三氟甲基化反应和三氟甲硫基化反应”,为三氟甲基和氟甲硫基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高效、高选择性和官能团兼容性强的新方法,这些新反应引领了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被称为“卿氟化反应”。将氟化学基础研究与有机氟材料研制紧密结合,攻克了一系列氟醚橡胶制备的关键技术,研制出多种耐低温氟醚橡胶;创制出全新分子结构的“氟溴醚油”,兼具低凝固点、高稳定特点,有效满足了惯性导航陀螺仪用悬浮液的需求;研发了系列耐空间环境有机热控材料,上述特种材料有力支持了我国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需求。
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6件,出版了国内氟化学第一本专著《有机氟化学》。2001年起任J. Fluorine Chem. 编委。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9年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3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4年获中国化学会黄维垣氟化学奖。
游书力研究员简介
游书力,1975年4月生。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游书力研究员长期专注于金属有机化学与手性合成领域的基础研究,围绕芳香化合物直接手性转化反应这一挑战性课题,提出了“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发展了从廉价易得的芳香化合物出发,直接构建具有结构多样性和新颖性的环状分子的高效方法,开辟了饱和环状分子的全新化学空间。基于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过程的研究,揭示了不对称Pictet–Spengler反应、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等重要有机反应的全新机制。首次发现了“时间调控手性反转”现象,颠覆了不对称催化领域中对于手性调控规律的普遍认知。开发了多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性亚磷酰胺配体、环戊二烯基铑催化剂,17个实现了商品化并被同行广泛应用;以去芳构化反应为关键步骤完成了20余个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多类去芳构化产物已被制药公司应用于新药发现研究。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概念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被国内外上百家实验室应用。
曾获2015年英国皇家化学会默克奖、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9年首届科学探索奖等奖项,2023年入选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钧瑛研究员简介
袁钧瑛,1958年10月生。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
袁钧瑛研究员主要研究目标是揭示哺乳动物细胞中调控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开创了两个主要的细胞死亡研究领域,包括细胞凋亡(apoptosis)和细胞坏死(necroptosis)。她为细胞死亡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阐明了一系列在这两种细胞死亡方式中的关键驱动分子, 基础分子机制以及和人类疾病的关系。其实验室首先发现的靶向坏死的RIPK1抑制剂已经在全球进入多个治疗人类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试验。
2007年入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2010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士,2017年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得美国华人生物学家协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美国乳腺癌研究创新奖,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优秀奖,美国国立卫生院院长先锋奖,国际细胞死亡研究学会奖,美国安捷伦科技思想领袖奖等荣誉。其工作受到Nobel委员会的关注,两次受邀到Nobel Forum做专题报告。发表的文章被引用超过12万次(H index=135)。
相关链接:
http://casad.cas.cn/yszx/yszx2023/tzgg/202311/t20231122_4986678.html
http://www.casad.cas.cn/yszx/yszx2023/tzgg/202311/t20231122_4986678.html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