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我国传统中草药用植物的天然产物对于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紫葳科角蒿属 (Incarvillea) 植物长期被用于镇痛和抗炎。2016年,华东理工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的张卫东课题组报道了从角蒿属红波罗花 (Incarvillea delavayi) 中分离的异喹啉生物碱delavatine A。该分子具有多取代稠合芳香环系。所含两个手性中心间隔较远,其相对和绝对构型难以确定,只能通过生物合成假说进行推测。同时,该天然产物具有多种值得关注的生物活性。
最近,以李昂课题组与张卫东课题组为主的合作团队完成了delavatine A及其三个立体化学异构体的全合成,从而确定了该天然产物的绝对和相对构型。从合成策略的角度,他们没有沿用常规的对异喹啉起始物逐步取代的策略,而是运用了从头构建吡啶环的策略。这种策略与李昂课题组发展的利用6π电环化/芳构化构建多取代苯环的策略 [例如咔唑天然产物aflavazole的全合成 (J. Am. Chem. Soc. 2016, 138, 15555) 在概念上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从合成方法角度,他们发展了两种不对称催化反应,即铑催化的茚类型四取代烯烃的不对称氢化反应和基于钯催化的三氟甲磺酰胺导向的C–H烯基化的动力学拆分,以这两种不同的方式高立体选择性地构建了异喹啉片段的手性中心。不对称氢化反应倚靠汤文军课题组发展的BIBOP类型双膦配体获得了较好的反应活性和立体选择性。C–H官能化中使用的导向基团在后续转化中直接作为官能团参与了Mitsunobu反应和E1cb类消除反应,省去了导向基团的脱除步骤。该全合成的最长线性路线为13步,提供了克级规模的delavatine A样品,为进一步研究该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J. Am. Chem. Soc. DOI: 10.1021/jacs.7b01718)。
该项工作受到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上海市科委和华东理工大学的大力资助。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