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熙炎(1928-2023)
  科研要创新,创新应来自工作的积累,是从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新”,而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
有机化学家
  1928年8月29日生于江苏苏州。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化学》主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早年从事碳水化合物研究。20世纪50年代从事链霉素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分离纯化制得盐酸链霉素氯化钙复盐结晶。60年代初参加了牛胰岛素A链全合成的早期工作,此后从事萃取剂P-204工业合成方法研究并获得成功,参与研制成功光学仪器防霉剂SF-501。70年代末研究金属有机化学,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发展新的有机合成反应,发现了一些有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反应。90年代以来研究以炔烃衍生物为原料的合成反应。现从事二价钯催化下的反应及有关基元反应的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
纪念册
陆熙炎纪念册
  陆熙炎(1928.8.29—),江苏苏州人。金属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28年8月29日,陆熙炎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书香门第。1946年考入金陵大学化学系,1947年转入浙江大学化学系。1951年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   1952年,陆熙炎在汪猷先生的领导下从事链霉素的发酵、提取和分离工作,在国内首先从发酵液分离纯化制得盐酸链霉素氯化钙复盐结晶,收到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来电祝贺。对链霉素化学进行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半合成了双氢链糖,为链霉素的结构提供了证明。1960年代初参加了牛胰岛素A链全合成的早期工作,完成了A链十六肽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