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有机化学家、我国金属有机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原常委、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陆熙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4日20时58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5岁。
陆熙炎先生1928年8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46年考入金陵大学化学系,1947年转入浙江大学化学系。1951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熙炎先生胸怀祖国、追求真理。1950年代,陆熙炎先生从事链霉素的研究,在国内首先从发酵液分离纯化制得链霉素盐酸盐氯化钙复盐结晶,为新中国的抗生素工业做出了基础性贡献。1960年代初,参加了牛胰岛素A链全合成的早期工作,完成了A链十六肽的合成。嗣后陆熙炎先生服从国家需要,奉调进入核燃料萃取剂组工作,任大组副组长兼第一小组组长,完成了酸性磷酸酯型萃取剂的合成和生产,用于从铀矿中提取出成品铀,满足了核燃料生产的需要,为中国的原子能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0年代末,陆熙炎先生开始研究金属有机化学,在金属有机基元反应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些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钯催化有机合成新反应。1990年代,发现的叔膦催化的【3+2】环化反应,即目前大家熟知的陆氏反应(Lu reaction),是世界上早期有机催化人名反应之一,被多次用于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为中国的有机合成化学能够走向世界做出了引领性贡献。
陆熙炎先生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在科学研究中硕果累累。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陆熙炎先生获得了众多的奖励和荣誉,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终身成就奖,1997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和2001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陆熙炎先生甘为人梯、奖掖后学,讲授研究生课程二十年之久,多次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被授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他以活跃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先后培养博士和硕士共40余名,其中多人已成为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长期在国际学术团体任职,为中国化学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陆熙炎先生一生始终秉持“科学研究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耐得住寂寞,坐得起冷板凳。”和“只有做深,才能精,抓住偶然性,才会发现新。”的科研理念,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非凡业绩和高尚品格,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陆熙炎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陆熙炎先生。
敬爱的陆熙炎先生,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