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庆云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3月2日21时35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4岁。
陈庆云先生1929年1月25日出生于湖南沅江。195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2年9月加入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现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1956年赴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留学,1960年获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196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庆云先生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国际知名有机氟化学家,我国有机氟化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一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潜心科研、勇攀高峰。在苏联留学期间,对六氟丙酮的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创了全氟酮化学,获得了制备六氟双酚A的苏联专利,直到现在世界各大化学公司仍沿用这个方法生产六氟双酚A。1960年代初,探索出用四氟乙烯高温裂解的新方法代替原有的丁酸电解氟化法,为六氟丙烯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1970年代,进行了电镀铬雾抑制剂的研制工作,研制出我国独创新型铬雾抑制剂F-53,被全国千余家电镀厂使用,为国家环保节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之后还领导和参加了氟利昂代用品研制的国家重点项目,发展了液相法合成F-134a工业技术。1980年代,从F-53工作出发开展氟化学基础研究,系统研究了全氟磺酸化学,开展了二氟卡宾化学和三氟甲基化反应研究。首次发现二氟卡宾可以在强酸性介质中产生;合成和发现了14种二氟卡宾新前体,发展了8个高效的三氟甲基化试剂,其中氟磺酰基二氟乙酸甲酯是最具代表性和应用最广的试剂,被称为“陈试剂”,实现了第一例铜催化的卤代芳烃的三氟甲基化反应。系统研究了全氟卤代烷的单电子转移反应,为有机氟化物的合成提供了多种有效途径。2000年开始,将氟化学和卟啉化学结合,研究了各种含氟卟啉的合成、反应、性质和应用,首次成功合成表征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B.Woodward于1960年代提出的假想结构20π电子非芳香性N,N’-二氢卟啉。
陈庆云先生敢为人先、开拓创新、集智攻关、攻坚克难。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首届中国化学会黄维垣氟化学奖、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陈庆云先生甘为人梯、奖掖后学、诲人不倦、桃李芬芳。陈先生曾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他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善于激发学生“锐意创新、敢想敢干”的闯劲,以活跃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先后培养博士和硕士50余名,其中多人已成为学术栋梁和业界英才。陈先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中国化学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庆云先生一生始终秉持“求实是本、奉献为先”的科学精神,为我国氟化学、氟工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陈先生的非凡业绩和高尚品格,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陈庆云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陈庆云先生。
敬爱的陈庆云先生,安息吧!